8月15日—19日,由广东省出版业协会、香港出版总会、澳门出版协会、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全民阅读促进会、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主办,广东省出版业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岭南美术出版社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书籍设计艺术展(2025)”与2025南国书香节同步展出,与此同时达麟操盘,《粤港澳大湾区书籍设计艺术展(2025)作品集》亦在此间首发。
本次活动作为大湾区文化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设计+科技+出版”创新发展模式,集中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书籍设计艺术创新成果,深化粤港澳三地出版界与设计界的跨界合作,促进粤港澳三地全民阅读与设计艺术深度融合,助力提升湾区出版品格,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书籍设计艺术交流平台,为人文湾区建设作贡献。
粤港澳首次联手,5年选出15本“最美图书”
南都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得到粤港澳三地的出版、设计机构、印制企业、艺术院校等多方面的踊跃参与,共有广东、香港、澳门三十多家出版机构的326件精选佳作(2020年1月至2025年6月出版的图书和有关作品)入选,作品涵盖文学、艺术、科普、少儿、插画及实验性设计等多个领域,多维度地展现当前大湾区书籍设计的前沿探索与卓越成就。经过多轮审慎评议,最终甄选出“最美图书”15种,以及“优秀作品”110种,其中“优秀图书”50种,“优秀印艺”12种,“优秀插画”6种,“优秀实验书”42种。所有获奖作品在南国书香节上展出,为广大读者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交融的阅读盛宴。
其中,获得本次活动“最美图书”奖的作品为:《梁世雄全集(现当代岭南美术大家全集系列丛书)》《豆子芝麻茶(乐府文化系列)》《我的余生》《纸本炼成——设计美学试炼》《文学里的广州(读懂广州丛书)》《千页书》《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画图绘历史》《消失的名菜》《中国南药资源研究与应用图鉴》《巾帼传统:五六十年代澳门妇女的社会生活》《博物馆里的通识课:神秘三星堆》《香港遗美——香港老店记录》《小小探险家:小城大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常识课》《香江墨迹——构筑香港的书法》。
“这是一件让粤港澳大湾区书籍设计艺术界欣喜的事情,也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本次活动评委、广东省出版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宪志在《粤港澳大湾区书籍设计艺术展(2025)作品集》后记中指出,“本次活动吸引了粤港澳三地设计力量的积极参与,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观察视角。三地出版界合作由来已久,书装艺术设计同根同源,皆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特色文化的沃土,注重文化传承与审美表达。同时,又各具特色:广东作品往往展现出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与开放包容的创新锐气;港澳作品则常融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在实验性与商业性的平衡上匠心独具。这种‘和而不同’的多元面貌,正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也为未来更深层次的区域设计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独特的创意是AI时代书籍设计的破解之道
众所周知,AI对于设计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书籍设计也不例外。因此,在设计中如何利用AI技术以及如何设计出与AI不一样的作品,成为书籍设计师们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次活动的评委、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喻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展览展出的优秀作品可以看到设计师们是如何处理这一难题的。“首先,在设计理念上,把消费者的阅读体验放在首位。在书籍的版式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重视阅读的视觉秩序引导;在轻阅读的环境下图文并茂体现插画创作的重要性;在纸张和纸张颜色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们是如何用心地解决翻看的舒适度。如《梁世雄全集》的设计,在书籍的整体设计、版式设计以及材质的选择都非常到位,既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籍的轻柔质感,又不乏当代书籍设计艺术的特点。其次是纸张的选择和材料的运用,展览中可以看到设计家根据书籍的内容来选择纸张,如使用对读者视觉友好的灰度色纸质,可以说,具有环保特点的轻质的运用是这次展览的亮点。最后,在关于书籍形态的设计和印刷技术的运用方面,当下印刷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家的书籍创意和创新的落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结构复杂形态有趣的立体书,给读者带来了诸多愉快的阅读体验,为此,这次展览还专门设置了‘优秀实验书’和‘优秀印艺’两项奖项。”
“AI技术可辅助设计师完成一些基础性工作,使设计师更专注于创意内容开发,但如果仅仅把它当成高质量的助手,那可能会小看了它,它其实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设计师的思维定式,甚至带来了一些全新的创意和设计理念。譬如AI可基于用户兴趣、阅读习惯等数据生成定制化设计方案,在材料创新方面,AI驱动的模拟技术可以预测不同材质组合的视觉效果和物理特性,让我们可以去‘试错’,可以做各种上风格的判断。”在这次“最美图书”榜中连中两元的著名书籍设计师韩湛宁告诉南都记者,“在我看来,AI技术的辅助让我们更要回归到好的创意、独特的创意上。这其实是对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真实地、沉浸式地投入到你要设计的项目当中,这样才能获得书籍设计的独特性和文化深度。不然,你可能做不过AI。”
最美图书(排名不分先后)——
《梁世雄全集(现当代岭南美术大家全集系列丛书)》
设计:许天琪、李朋蓺
出版单位: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全集以岭南画派写生精神为核心,将独具岭南风韵的梁世雄创作风格中的雄健笔墨与秀丽风貌凝练于书籍设计中。内页选用28种特种纸,通过筒子页、蝴蝶装等装订形式,兼以竖构图、联屏画等多样版式,无损呈现原画水准,兼顾阅读轻便与厚重质感。封面以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结合丝印工艺,呼应梁氏典雅画风,塑造出东方传统审美旨趣与当代审美情趣交融统一的视觉效果。全书以10年为节点编排史料,编码系统串联作品与年代,为读者呈现阅读仪式感与历史纵深感,既可作为珍贵艺术文献,亦可作为当代美术缩影,重新定义“美术全集”设计范式。
《豆子芝麻茶(乐府文化系列)》
设计:唐旭
出版单位: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本书深情地描绘了普通女性的命运。封面设计以米黄色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书名使用红褐色毛笔字体,体现了厚重的感情。散落的豆子、芝麻图案呼应书名,增添了质朴的生活气息。在整体性上,设计元素与内容紧密相连,直接使用四色印刷,没有使用过多的工艺,体现其质朴的内核;在艺术性上,色彩与字体搭配和谐,少即是多,简洁又易于识别;在实用性上,小开本、单封的设计方便携带,提升了阅读体验,也降低了读者的购买成本。
《我的余生》
设计:韩湛宁
出版单位: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本书为透析患者的诗集,装帧的核心意象取自透析管。封面以交织的管状图案象征生命与希望的连接,弯曲的书脊形如血管。全书以深圳市市花簕杜鹃的玫红色进行专色印刷,寓意着生命的坚忍顽强,亦呼应着深圳的人文关怀,同时隐喻着透析管中的鲜血。书页边缘采用过渡色彩,摊开后犹如花瓣绽放,亦如鲜血渗透,象征着生命诗篇的流淌。书名以独特“进度条”呈现达麟操盘,由窄渐宽,传递着对作者余生长久、生命宽广的祝福。整体设计将医疗元素、地域特色与生命哲思融为一体。
《纸本炼成——设计美学试炼》
设计:陈曦成
出版单位: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书的“身体”被解构,从封面的透明胶片透视到书的内在,即六个不同篇章,每章形状错落有致、色彩斑斓,不同语言文字、不同纸材的层层堆叠,展现了强烈的立体感。六个章节采用不同的主题尺寸、颜色、符号及用纸。封面特意采用了一种比较粗糙、有石纹质感的纸张,印上“金色石山”的图案,带出“点石成金”的含义。整体设计真正地把书的“脸孔”(封面设计)与“肉身”(内文设计)融合在一起,黑色封面与透出来的多彩篇章形成强烈的对比。
《文学里的广州(读懂广州丛书)》
设计:洪卫、潘焰荣
出版单位:广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本书系的封面丛书名“读懂广州”四字,以笔断意连的线条,将千年古城的宏阔意象与“广州塔”元素巧妙结合。书籍主色调源于岭南满洲窗的色彩,设计以红、蓝、绿、棕四色分别对应杂记、小说、散文、诗词四个分册。封面的亚麻纹肌理纸可彰显书卷气,更添复古情怀。内页浅灰色轻型环保纸颜色柔和,质地轻盈。32开的开本设计,适合手握阅读,为读者带来舒适体验。各分册的开篇部分精选岭南名家古画、通草画、历代羊城八景图及广州地标的图片,呼应各分册内容,并采用铜版画印刷呈现,营造极具广州特色的文学艺术氛围。
《千页书》
设计:韩湛宁
出版单位: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本书荣获2021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奖项——以小开本、轻体量的设计,呈现出《千页书》1088页的厚重感。书本设计上选用小开本,远远看去像一块沉甸甸的墨色石砖,内里裸露的书脊像极了人物的内心独白与自我剖析。封面选用在青海玉树高原上拍摄的烂漫山花,既如作者千夫长创作的众多华彩文章,也使图书在视觉上“举重若轻”。为配合黑白处理的封面,环衬纸质也选用不同层次的深灰色卡纸,使全书格调更加统一,从而使厚重的书籍变得轻盈。书名来自设计师的手写毛笔字,经水墨调和后,呈现出如智者般的隐晦而随意的风格。以时间轴为界,书页中还穿插了大量报纸剪贴的图片,都是千夫长各个时期在不同纸媒上发表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帮助读者自然而然地代入文本之中。
《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画图绘历史》
设计:刘钊(another design)
出版单位: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通草画作为中国清代末期的“明信片”,见证了近代西方与中国贸易的繁荣发展。本书以通草画专论为研究文本,用四幅画卷的大特写形式,勾画出珠江水域、官仕生活、商贸市井、岭南礼俗的文化图景。全套书采用复古手工线装本、插页与拉页图文互照的形式,将600多幅通草画串联起来,各分卷搭配不同的主题色调,形成不同的观感与阅读体验。而古雅纸盒套装所使用的纸材与工艺则呈现了通草画的丰富层次与特殊质感达麟操盘,使作品更加具有收藏价值。
《消失的名菜》
设计:许天琪
出版单位:广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本书的装帧设计以“文化考古”为纲领,通过材料实验、感官激活与内容叙事重构,将一本饮食文化图书升华为城市记忆的载体。该书采用传统古线装订与横长开本设计,模拟民国时期菜谱的线装书样式,还原20世纪初期广州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中,封面纹饰与函套击凹文字提取自民国时期广州陆羽居餐厅的菜单,通过凹凸触感强化历史质感;内页穿插广州博物馆馆藏老菜单、通草画等文物影像,并将其处理成灰度的效果,既保留历史沧桑感,又避免视觉杂乱;图书整体色调呼应广州镇海楼红砂岩外墙的朱红色,象征城市文脉的延续;章节间的横长页面通过折叠结构延伸阅读动线,打破传统书籍的线性叙事逻辑,形成独特的“时空穿梭”体验,而折叠页与负空间的设计,更隐喻粤菜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消失”与“重生”,呼应广州“敢为人先”的城市性格。
《中国南药资源研究与应用图鉴》
设计:张志奇
出版单位: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本套书将传统书籍美学融合现代工艺,展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它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卷,采用木质书匣搭配西式布面精装,既体现古典雅韵,又兼顾实用功能。书匣三面雕刻传统花窗与南药纹样,象征着打开中医药学的窗口。三卷书覆以四墙函,增强保护性并还原传统阅读的仪式感。封面选用蓝、紫、绿三色棉布,呼应自然药源的属性,花窗与药材纹样以亮金与哑金箔烫印,低调中透出精致感。整体设计旨在通过器物之美,传递南药资源的丰富性。
《巾帼传统:五六十年代澳门妇女的社会生活》
设计:林伟敬
出版单位:文化公所(澳门)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本书以“时光复刻”与“当代对话”为核心理念,通过物理媒介与视觉语言的叠合,再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澳门妇女的生命图景。书籍整体采用新闻纸印刷,精准还原老报纸的泛黄肌理与铅字印刷的凹凸触感。内页排版复刻《华侨报》《澳门日报》等报纸的历史版面的网格系统,再现专栏、启事、广告等典型元素,使读者在翻阅时沉浸于历史媒介语境。插画创作突破传统纪实手法,运用现代几何造型与低饱和色调,重构妇女劳动、市集交易、节庆仪式等场景,在报业油墨质感的基底上注入抽象视觉符号。全书通过“媒介考古”式设计,让泛黄报纸的物理存在本身成为历史容器,而现代视觉语言则搭建起当代读者的认知桥梁。
《博物馆里的通识课:神秘三星堆》
设计:郑海芠
出版单位:新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该书以青铜黑金的配色与“时光之轮”立体转盘做封面设计,融合三星堆纹饰与烫金工艺,再镶嵌合金纪念币,凸显其珍藏价值。内页打造八大沉浸场景,包括黄金面具、多层“考古隧道”纸雕、可拼装的青铜神树等,动态还原古蜀文明,再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互动游戏,通过立体纸艺与科技手段,为读者开启跨越三千年的文化探秘之旅。
《香港遗美——香港老店记录》
设计:曦成制本
出版单位:非凡出版(香港)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书中记录的老店都有共同的视觉元素,即两样旧物一一通花铁闸与花纹地砖,既具怀旧感,又带有本土的精致调性。本书的封面设计分为三层,将不同的视觉元素拼合,复迭而和谐。第一层是封面上的12页方形小册,在翻书之前,读者可以先看到这些多彩的港式地砖;第二层使用了作者亲自拍摄的一张街巷照片,展现街角老店的岁月旧痕;第三层利用了通花铁闸的元素,加上灰色花纹卡,以激光雕刻的特殊工艺把铁闸的通花花纹“透”出来。在版式上,整体图文结构比例均衡。每章以一张跨版照片,作为章扉;每篇开版是一张匠人的全身照,其后跟着标题、主要内容、地址、内文等结构;每篇文章以两页“工艺”图文作结尾。文章标题的用字为一款特别的黑体字,笔画呈喇叭形状,使字体结构彰显出书法跃动的感觉。内文用字为宋体。图文说明用字亦为一款特别的黑体字,兼备传统感与现代感。
《小小探险家:小城大发现》
设计:陈德诚
出版单位:澳门国际研究所、Mandarina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
本书插画风格以简洁的线条、几何形状和清晰的轮廓为主要特点,并以鲜明艳丽的颜色──浅蓝色及黄色作为底色,向读者传达关于澳门地区的世界遗产、文化、传统及生活故事与形象。本书罕见地以英文、中文、葡萄牙文三种语言呈现,所以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文字配合插图,使视觉画面达到平衡与和谐,让儿童读者易于阅读,学会从图画中发掘新的内容,寓学习于阅读。
《中国人的文化常识课》
设计:肖晓文
出版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这是传统文化书籍的新中式设计,旨在彰显“文化正青春”的理念。封盒设计元素从古画《云山得意图》中选取“云山得意”紧扣本书“树立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主旨,而书名采用竖排的形式与烫金工艺。六册图书的封面配以六种不同的传统色,用半个花窗占半个版面造景,四折拉页从封面延伸至封底。一方面,铺陈文化主题以代表意象。另一方面,简约地勾画出文化主题的发展脉络,使之一目了然。内页章扉设计则延续花窗造景,让全书设计浑然一体。
《香江墨迹——构筑香港的书法》
设计:黄雋溢、徐傲儿、黄皓霖
出版单位: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本书将中式册页结合“观音折”双门式装帧设计,将书法家生平及作品分成两部分,方便读者查阅。在排版细节方面,参考中式传统笺纸的格线,配合内文及图像,读者可以感受传统与创新交织的阅读体验。外盒方面,本书沿用了墨迹展览一贯的书法拼接手法,将四位书法家的经典作品组成拼图,并以石纹纸进行击凹工艺处理,营造出石碑雕刻的感觉,形成新与旧的视觉对比。书盒内设有一条丝带,只要拉动丝带,四本书会缓缓被带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温欣 通讯员 余一
图片由岭南美术出版社提供达麟操盘
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